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三百二十一章想养猪

物票制度或许能实行的。

计划经济,和自由市场经济,可以相互共存,李孟羲是这么认为的。

百姓所需的生活物资,粮食是一个大项,布匹,主要是麻布,也是一个大项,还有,盐,也是生活必须,接着,就是紧缺的肉类了。

至于丝绸之类的奢侈品,百姓哪里买得起,因此丝绸就不用用物票来限制购买了。

谁要是有钱,想买丝绸铺路去,那就买,你买丝绸铺路,对百姓有啥影响。

而要是,有混账想把市面上所有麻布买走,想给城墙穿件衣服,这就不行。

你把麻布买走了,百姓就买不到布做衣服了。

所以,物票制度,应该实行在与百姓生活联系紧密的物资上,比如麻布,比如猪肉之类的。

而且,李孟羲突然还发现,物票制度,还可以很好的控制物价。

怎么说呢,如果,想让所有百姓都能买的到猪肉,那么百姓钱少,肉贵了买不起的。

此时,官府如果有能力,能大量养猪,如果想做公益,把猪肉只卖成本价,卖的价钱很低,这样所有人就能吃到肉了。

可是,肉价压那么低,低到底层百姓逢年过节都能买几两肉的程度,肉价虽低了,要是没有限制,那么,有钱人就更能把肉全给买走了,百姓还是一口肉吃不上。

此时,就凸现出物票制度的作用了。

官府的肉,一分钱不挣,只卖成本价,肉价极便宜,但是,想买肉,得凭肉票。

而肉票,是官府统一按人头分给家家户户的。

如此,就可以保证,泽及所有人。

假设,十万人的城市,按人头,人均半斤肉。

十万人,则需五万斤猪肉。

一头猪,宰之,可得肉一百二十五斤,(一百二十五斤的猪,和现代猪厂里普遍二三百斤的猪相比,小很多了。考虑到古代猪种问题,和饲料问题,古代一头猪宰得一百二十五斤肉,大概合适。)

一头猪可宰得猪肉一百二十五斤,五万斤猪肉,则所需宰猪,四百头。

四百头猪,什么概念呢。

如果官府负责来养,统一养四百头猪,不是大问题。

由此算得,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,是能做到让所有人逢年过节都吃上肉的,关键在于,食利阶层愿不愿意让利而已。

纵是百万人口,逢年过节,每人发一斤肉,官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