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一百四十五章人间清醒

战争就是如此,每一步,一点一点推演下去,总能关联出很多问题。

支援之法没了隐患之后,李孟羲开始实际操作守城的最后一步。

文安县城的城墙很窄,前后仅能站四个人而已,人再多就站不下了。

李孟羲只让城墙上站了三排人,留出了人员走动的空间。

城上,李孟羲挥舞着一面汉军旗,被李孟羲早就交待过了的一队大约二十人的乡勇,快速顺着楼梯向城头冲到了城墙上要往李孟羲身边挤。

单项通行,成功了,没有人挡路,乡勇们成功到达。

然后,实战中城头在厮杀,会有人登城,也会有人下城,比如伤兵被抬下城,比如运送箭支的民夫,运完箭支也要下城。

实战即是如此,那练兵要贴合着实战来,也该如此。

于是,李孟羲同时派了两队人,同时一队一队下一队上。

“快点!”李孟羲在城上催促。

城上之人噔噔往下跑,城下之人噔噔噔噔的往上跑,然后两伙人狭路相逢了,你挤我挡的,就一步窄的的空间,两队人相互挤着推着好大一会儿,人才完全首尾错开。

这不行,太浪费时间了。

李孟羲背在身后的手不由自主的握紧,他眉头紧皱。

城墙上时刻保持有限的通行能力是很有必要的,通行能力决定着支援是否及时。

文安县城城小倒罢了,若是大城,前边能站五六排厮杀之士的同时,后边还能留出一条不窄的路。

可是不通畅不通畅的关键,不在路的宽窄,在于调度。

要下城的人和要上城的人迎头撞上,一方要往前走,另一方也要往前走,那该让谁先走?

有一个虽然小,很严重的问题。

义军上下所有人,没有靠左或右走的意识。

但凡养成这个意识,断然不会迎头堵住路。

有句话,物质基础,决定上层建筑。

汉朝人走路没有规定该按左走还是按右走,是汉朝人傻吗?并不。

是生产力不发达,人流不密集,农民去干活,路上才几个人,还不是哪路好照哪边走?执意按左走或按右走,那不是傻逼吗?

事实上,是汽车大规模流行之后,交通规则才开始逐步确立。

交通规则很重要,放在守城时,有了靠右走的意识,不用再特意的训练,迎头的两队撞上,各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