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四十一章随军行

(这玩意儿,有意思奥……)李孟羲觉得自己是见到了高科技。

为何说是高科技,因为雨伞据说是鲁班发明的,春秋战国早期中原就有了成熟的收缩伞的技术。

而直到十七世纪,中国的雨伞才传入欧洲。

区区一定帐篷,用上了伞的结构,跟技术欠发的其他区域的三角帐篷比,不知高哪里去了。

三角帐篷更确切的说法是圆锥形帐篷,帐篷顶由一根棍支撑起空间,结构极其简单,但浪费了大量空间,人员承载力有限。

看着乡勇们把能放下十张床铺的大帐篷拆下骨架迭起来,迭成了厚厚的比被子大不了多少的一个方块。

李孟羲目视着乡勇们把迭好的帐篷抱着去往车上放,“这帐篷挺牛逼。”李孟羲小声自言自语嘀咕了一句。

看起来很简单的技术,其实很重要。

因为轻便,帐篷占据的运力就更小,马车可以带更多的粮草;因为空间利用充足,一顶帐篷可以睡下更多的人,同样的人数,需要的帐篷就更少,从另一个方面减少了对军队运载力的消耗;至于李孟羲看重的便捷性,倒是没那么重要了,帐篷便于搭建和拆卸,顶多就是省一些时间罢了。

“二哥二哥!”砖头突然拽着哥哥的手一边晃一边大叫。

“怎么了?”李孟羲摸了摸弟弟的小脑袋问。

“二哥,咱的债个(方言,音读债个,意同这个)呢?”砖头不知帐篷叫什么名字,他伸出小手指指着另一边还没拆掉的帐篷焦急的指给哥哥。

砖头虽说不明白,李孟羲一下就知到弟弟是什么意思了。

李孟羲一拍脑袋,幡然醒悟,他只顾着乱跑,把自己的帐篷给忘了。

急急忙忙的往回赶,回去时,李孟羲看到帐篷有乡勇已经在帮忙拆了。

脚步放慢了少许,李孟羲面带笑意走近,向帮忙的乡勇们道谢。

拆帐篷本该是自己的事,人家帮忙了,就算是刘备的军令让他们帮的,那也该感谢。

帮忙的几个乡勇笑着回应说不必,举手之劳。

自刘备义军于大兴山一役击败邓茂程远志部,收拢俘虏,清点缴获,并向其他临近州郡派出哨骑,至今日哨骑回转,前后已有五日。

刘备军终于开拔。

短短五日,对李孟羲而言,动荡起伏的像是月余,他从快要饿死,到成功投靠刘备,日日有鸡有肉,不过数天,他和弟弟脸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